《夺冠》也属于年轻人

admin 热门 2024-08-18 28 0

《夺冠》也属于年轻人

国民电影的核心,仍然在于让年轻人成为驱动力。

文/庞宏波

国民电影。

对于今年的国庆档来说,恰恰是最需要国民电影的关键节点。对于不少超过半年未走入影院的观众而言,需要一个特定的节点重返影院。而对于整个产业来说,作为疫情后首个成型的大档期,国庆档成绩的好坏也是能否持续给产业注入信心的关键。

然后在竞争激烈的国庆档,“国民电影”似乎让主力受众开始失焦。究竟谁在为国民电影买单?映前,在各大数据平台上《夺冠》的认知度在国庆档影片中是最高的。从票务平台的用户画像来看,《夺冠》受众的年龄结构也趋于平衡。但是从《夺冠》口碑的实际情况来看,这部“国民电影”显然更被年轻观众所喜爱。

从这一点其实需要看到的是,对于国民电影来说,年轻观众仍然是电影的焦点。即便国民电影因为本身的认知度可以辐射全民,但真正的消费驱动力实际上还是年轻人。

对于《夺冠》而言,年轻观众对《夺冠》更具好看实际上让整个国庆档的竞争走势更具悬念,在超长国庆假期里,年轻观众的入场显然才刚刚开始,《夺冠》幕后纪录片此前也在bilibili播出,这种更精准切入年轻群体的方式和《夺冠》本身的高关注度都有极大的可能让《夺冠》在国庆假期内再次迎来爆发。

1

—为何是年轻人更爱《夺冠》?—

年轻观众评分更高。

根据票房平台的用户画像来看,《夺冠》更容易获得年轻观众的青睐。根据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夺冠》猫眼购票评分为9.2分,在不同年轻用户评分当中20岁以下的用户评分最高,为9.4分。而灯塔专业版也得到了同样的数据反馈,在9.1分的淘票票评分当中,青少年评分为9.3分,也是各年龄段用户评分最高。

此前,《夺冠》之所以被看作是“国民电影”,原因在于这部电影聚焦的“中国女排”本身是一个具有时代感的名词,也是80后甚至更年长用户的青春记忆。但实际上,《夺冠》真正切中观众共鸣的并不仅仅是青春记忆。

对于“中国女排”这个名词来说,八十年代中国女排的黄金时代自然是大众最熟知的一个核心,但中国女排的最新一次的”出圈”实际上是2015年开始的。2015年,郎平带领的中国女排重返世界杯冠军宝座,随后的2016年,中国女排在里约奥运会夺得金牌。而在2019年,中国女排再度在世界杯上夺冠彻底点燃了国民情绪,“中国女排”达到了近十年最高光。

所以,对于年轻一代的观众而言,中国女排的记忆实际上并不遥远。再加上这几年中国女排的“破圈”,代入感显然是更强的。

此外,对于电影本身来说,电影可能更容易和年轻观众产生一种共鸣。《夺冠》前半段所展现的则是八十年代中国女排“为国而战”,后半段所展现的则是新时代中国女排“为自己而战”。通过挖掘和表现两个不同时代的中国女排,电影所渴望去探讨的是“女排精神”的时代意义,这一点显然要高于对“女排精神”的时代追忆和青春共鸣。

尤其是以2016年为主体的中国女排,在体育的外壳下关于人性、个性的展现实际上是符合年轻观众审美的。在一个热血的故事下,这种对于独特个性的主张和追求实际上同样具有时代共鸣。这某种程度上也能解释,为什么年轻观众为《夺冠》打出了更高的评分。

2

—吸引年轻人为何依然重要?—

年轻用户依然是国庆档“拉新”的关键。

去年的国庆档被称为“史上最强”国庆档,除了国庆七天(10月1日-10月7日)产出了43.8亿的票房外,累计观影人次也达到了1.17亿,创造了国庆档票房和观影人次的历史新纪录。而在这种超强表现的背后,是《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等主旋律影片合力贡献的。

主旋律影片在弥补了类型化创作的短板之后,受众壁垒上已经消除了很大的阻碍。根据灯塔专业版的数据显示,2019年国庆档19岁以下的新用户提升较为明显,主旋律影片获得了青少年用户的青睐。

今年的国庆档,本质上依然具备和去年相似的“主旋律”特性,所以在年轻用户的“拉新”上仍然是一大关键。尤其是疫情过后,从整个产业恢复的角度来看,也应该优先带动年轻观众的入场。

从电影本身的吸引力来说,《夺冠》里面大量超燃的比赛场面还是极容易对年轻观众形成吸引力。从目前电影得到的口碑反馈来看,“画面”、“感染力”、“音效”是其好评的高频词汇,电影在看点上在同档期里仍然具有一定的差异化优势。

此外,国庆档向来是学生主力军观影的一个主战场。作为全年最重要的大档期之一,国庆档前两年通过优质内容培育出一个非常稳定的观影窗口。

在《夺冠》定档之后,电影的幕后纪录片《我们——〈夺冠〉幕后纪实》也在9月30日至10月3日上线欢喜首映和哔哩哔哩,这种通过电影幕后故事的揭秘和解读来增强年轻用户对电影本身的兴趣,以更精准的触达方式来靠近年轻用户,这也为电影“拉新”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而从数据来看,根据灯塔专业版的数据反馈,《夺冠》“学生”的受众占比为24.8%,领先于同档期其他影片。在十一长假开启之后,学生主力军的入场仍有可能让《夺冠》迎来一次爆发。

无论是对于主旋律影片也好还是对于体育类型片也好,年轻用户势必是电影的主力受众。电影本身对于比赛场面的呈现以及体育精神的解读以及电影之外触达年轻用户的方式,对于之后同类电影来说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3

—“国民电影”—

延迟的“合家欢”。

今年,由于疫情影响导致春节档“消失”,这某种程度上留下来一个“合家欢”观影的缺口。这种缺口,在今年的国庆档有很大的可能被填补。

一方面,今年国庆档“双节叠加”,整个档期拥有着更长的时间红利。另一方面比较特殊的一点在于今年国庆长假迎来了“返乡潮”,这让国庆档具有了一定的“合家欢”观影属性。

《夺冠》此前定档春节,已经为电影积累了较广的认知度。映前,《夺冠》认知度在国庆档影片中领先实际上也反应了这一点。另外,《夺冠》在三四线城市的活跃度较高,在今年特殊的国庆档“返乡潮”中这种下沉地区的分布实际上具有一定的优势。

从《夺冠》内容本身来看,两个不同时代的“女排精神”本质是关于“教育”理念在不同时代的冲突。这种“教育”的母题,实际上给《夺冠》合家观影提供了一个窗口。而电影在受众覆盖上相对平衡,尤其是对于80后往前的受众群体来说《夺冠》的吸引力较强,这也会吸引相对高龄的受众群体利用长假走入影院。

但是对于国民电影而言,真正的消费驱动力实际上还是在于年轻观众。从购买力来看,高龄受众的购买驱动力仍然是子女,这一点此前在《芳华》、《归来》等电影身上已经得到了体现。而作为一部具有时代感的电影来说,《夺冠》对于年轻观众的吸引力依然足够,而在高龄受众群体覆盖上的“增量优势”为其合家观影提供了一定程度上的便利。

今年国庆档某种程度上也承载了春节档部分观影需求,除了优质内容本身对观众的吸引之外,国庆档几部主力影片实际上也将“合家”观念推升到了一个顶点。虽然主力影片今年在开画时间上选择了“错峰起步”,但在较长的十一长假内,竞争可能才刚刚开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