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答疑】关于2021“惠园情,母校行”寒假返校宣传贸大活动的常见问题答疑_团队

admin 资讯 2024-07-07 15 0

【志愿答疑】关于2021“惠园情,母校行”寒假返校宣传贸大活动的常见问题答疑_团队

活动背景

历年来“惠园情,母校行”寒假返校宣传贸大活动都受到贸大师生们的广泛关注。同学们对本次活动抱有极高热情,都希望在提高贸大知名度的同时能够帮助母校的学弟学妹更详细的了解大学生活。对于本次活动的一些细节很多同学可能仍有疑问,本答疑帖将针对同学们的常见问题进行解答。

问题汇总

Q:Excel表格和问卷星必须都填写吗?

A:是的,填写 两次是为了保证收集到的信息准确且没有遗漏,请同学们务必准确填写且保证问卷星与E xcel表格所填信息一致。

Q:如果报名表信息填写错误、填写不完整、文件命名错误、邮件命名错误或发错邮箱怎么办?如何发送报名表邮件附件?

A: 请修改正确后,严格按照招募帖中的要求,重新发送至正确的邮箱,邮箱设有自动回复,请注意查看。报名表邮件附件需要以“普通附件”形式发送,请勿使用超大附件、外部链接、在线文档等其他形式。若出现①报名表信息填写不完整或不符要求、②文件或邮件命名不正确、③发送至错误邮箱、④报名表无法打开或未以“普通附件”形式发送之中的任意一种情况,则无法成功报名。

Q:如果错过了报名时间还能报名或修改报名表信息吗?

A:不可以,请同学们一定要在规定时间内报名。

Q:同一个学校出现多个团队报名的情况怎么办呢?

A:如果同一学校出现两支及两支以上的队伍,校志服会建议涉及志愿团队志愿者们自行协商,最终上报一支队伍。 若无法达成统一意见,则 优先考虑录取含有大二及以上年级学生的团队,同时还将综合考虑团队人员结构、报名表内容的全面性和充实性、宣传方案的创新性等因素进行录取。

Q:如果高中时曾上过多所中学,可以在志愿期间返回多所学校吗?

A:可以,在不与其他志愿团队冲突的前提下,一个团队可以一起前往多所学校进行宣讲,但是每位同学只能参加一个志愿者团队,且 只能认证一个时长。

Q:如果一个学校有多个校区,可以返校多少团队呢?

A:每个校区都可以有一支志愿者团队前往宣讲,报名时若出现这种情况一定要填写学校全称并且写明校区,且团队成员填写的学校名称要保持一致。筛选标准与招募帖中所给标准一致。

Q:组队人数必须符合要求吗?

A:必须严格遵守招募帖上的人数限制,可以单人组队,但每个团队不超过五人。若本届母校来贸大同学不足五人,可以 少于五人报名参加或者与大二大三学长学姐组队。

Q:双培生可以参加此次志愿活动吗?

A:可以,我们会按相同标准对待。

Q:学籍不是母校(如借读)的同学可以参加吗?

A:可以。只要在该校上过学即可。

Q:今年需要在志愿北京上报名吗?

A:本次寒假返校活动在招募期间 无需在志愿北京报名,招募结束公布志愿者名单后,我们会通知关于志愿北京报名相关问题,届时请大家关注。

Q:返校宣讲的具体日期还无法确定,可以不填写吗?

A:不可以。 返校日期必须填写,若无法确定具体日期,只要和学校联系好可以返校宣讲,填写一个时间段即可,所填时间段需要具体的某日到某日。

Q:如果不能确定宣讲形式是线上还是线下,应该怎么填写呢?

A:如果无法确定就以真实情况备注即可。

Q:交电子报名表还要签字吗?组员的名字也要签吗?

A:必须要签字,组员也要签字,未签字或签字不完整将无法成功报名。签字时直接在报名表上打字,打出全体成员名字即可。

Q:返校宣讲的志愿时长是算这学期还是下学期的呢?

A:下学期。

Q:录取结果在什么时候公布?以什么样的方式公布?

A:录取结果将于 11月17日-11月20日在校志服微信公众号上以推送的形式公布录取名单。

Q:培训会一定要参加吗?如果实在无法参加,会有什么影响?

A:受疫情影响今年培训会采用在腾讯会议进行线上直播的形式,每个志愿团队需要 至少一人参加。培训会暂定于11月22日举行,具体时间以及会议号我们会另行通知。届时我们会为志愿者介绍宣讲相关注意事项,结束后会发布培训相关内容的问卷,没有提交问卷的团队或得分 少于六十分的团队会在评优过程中受到一定程度的扣分处理。

Q:如果因为疫情原因宣讲活动突然要取消应该怎么办呢?

A:建议大家报名之前先与母校进行联系,确认可以前往宣讲后再报名,若中途因疫情原因必须取消,需要提供相关的证明,我们审核后将不予录入志愿时长。没有提供证明的志愿者将根据标准计入志愿者信用库黑名单。

Q:反馈文件有什么要求呢?

A:关于反馈文件的要求我们会在 招募结束后发布相关通知,请大家持续关注。

Q:宣讲过程中没有准备小课堂可以吗?

A:小课堂只是给同学们提供一个创新的思路,同学们可以自行设计宣讲的内容,在评优过程中也会依据同学们的创新性进行评定。

2020年11月11日

责任编辑:

评论